提升舰队支援能力的关键在于合理搭配支援型舰船并优化其功能模块。支援型舰船通常配备维修无人机或区域防空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常见的支援舰包括苔原级、卫士支援型和谷神星支援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舰队提供战场修复和防空掩护。维修无人机的效率取决于技术点的分配,优先提升冷却速度和维修量能最大化支援效果。
舰船的支援能力不仅依赖于自身属性,还与舰队编组策略密切相关。将支援舰置于中排位置能减少被优先击沉的风险,同时确保其维修范围覆盖主力舰队。部分舰船如光锥级和枪骑兵级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可有效拦截敌方战机或护航艇,这类舰船适合编入需要应对空中威胁的舰队。需防空炮多数为被动触发机制,仅在被攻击时启动,因此需合理规划舰船站位以优化防御效率。
技术点的分配直接影响支援舰的性能表现。以诺玛支援型为例,其核心加点方向应为维修冷却速度和维修量提升,三项冷却技能叠加后可提高60%的维修效率,同时增加20%的维修量。类似逻辑也适用于其他支援舰,例如卫士支援型可优先强化雷达锁定速度和闪避属性,兼顾生存与维修效能。技术点的获取主要通过蓝图研究和战斗积累,需避免分散投资到非核心模块。
采矿平台和计划圈的运用间接影响支援能力的稳定性。采矿平台能为同盟成员提供10%-30%的采集效率加成,确保资源稳定供给以维持舰队维修消耗。计划圈则用于快速部署支援舰队,例如通过高速侦查舰提前定位,再增援工程舰或主力舰队以减少策略值消耗。封锁任务虽能刷野怪获取经验,但可能引发矿区冲突,需谨慎选择执行时机以避免影响同盟协作。
支援能力的长期提升离不开同盟协作与资源管理。建议3-5名玩家共享矿区并协同防御,既能应对敌对势力抢矿,也能分摊封锁任务的压力。撤退返航时需立即使用工程局加速回城,避免敌方沿航线追踪基地位置。战后维修必须依赖基地船坞,预制模块无法在舰队仓储中完成维修,因此需预留足够资源保障后勤循环。
部分舰船的子型号如雷利亚特级在点满科技后能额外生成弹头,兼顾输出与支援功能。改装时应优先强化生存属性,例如装甲型舰船可降低战损率,间接减轻支援压力。舰船强度并非唯一标准,合理搭配功能模块与战术定位才能发挥支援体系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