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的建设核心在于平衡军事需求与经济发展。优先建造炼钢厂、油田和稀矿场,比例建议为3:2:2,钢铁作为基础资源消耗量最大,需重点保障;石油支撑军工厂运作;稀矿则是高级兵种研发的关键材料。良田数量可适当减少,但需维持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市政厅等级直接影响城外建筑用地数量,应尽早提升至8级以扩展资源区规模。
军事区建设需围绕指挥体系展开,参谋部、军校和司令部是核心设施,等级需同步提升。军工生产线分为轻工厂与重工厂,前期以轻型装备为主,中后期逐步转向重型装备。科研中心等级直接影响科技解锁速度,建议优先升至9级。联络中心用于外交与情报获取,等级不宜过低。围墙作为基础防御设施,等级需与市政厅保持同步增长。
人口管理是资源城运转的基础,初期建造10-12座居民区可满足需求,税率调整需配合粮食安抚策略维持稳定。空闲人口需及时分配到资源生产岗位,避免负增长。卡车部队是野外资源采集的关键单位,建议早期投入钢铁资源批量建造。资源采集优先选择橡胶点,该资源前期稀缺且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防御体系构建需考虑立体布防,炮塔布局要覆盖资源区与军事区要害位置。攻城车与炮兵部队需保持120距离的战术纵深,便于火力支援与撤退重组。火箭炮阵地应设置在森林区域以获得攻击加成,同时需配备侦察单位提供视野支持。陆军基地位置要便于快速支援各防线,空军机场则需远离前线避免首轮打击。
后期转型需注重军团城市建设,通过商业区实现资源互通。军需部负责高级兵种的生产与调配,喀秋莎火箭炮和龙卷风防空系统是必须解锁的终极装备。军团城市还能提供比普通城市更强大的军备支持,但需要成员持续贡献资源维持运转。科技研发应聚焦于提升资源采集效率与兵种属性强化,避免分散投入。
资源城的终极形态是形成自给自足的循环体系,所有建筑等级需达到9级满级。重点转向战略物资储备与高级兵种训练,为大规模军团战做准备。野外资源点要定期轮换采集队伍,保持资源流入的持续性。最终通过完善的资源链支撑,实现从单一资源城到战略枢纽的转变。